民國99台灣久久-從食補到藥膳 米酒一路相伴
▲在廟會活動中,神明遶境祈福,八家將在旁護駕,走累了,來一瓶維士比提提神吧。(本報資料照片) ▲四處可見的檳榔攤即可輕鬆買到維士比或保力達B。(本報資料照片/姚志平攝) 曾經 坐月子愛米酒▲2001年公賣局「戶口名簿米酒配銷售制」的最後一天,一位孕婦抱著小孩排隊買坐月子的米酒。(本報資料照片) ▲米酒用途十分廣泛,現在更是吃薑母鴨進補的必備品。(本報資料照片/方濬哲攝) |
從代代相傳的產婦坐月子文化,到華西街夜市自成一格的食補氛圍,再到廣受勞動階層歡迎的「福氣啦」、「明天的氣力」藥酒,台灣食補文化範圍頗為廣泛,米酒則扮演了最關鍵角色,形成這片土地上的特殊飲食景觀。
坐月子 全酒燉雞、麻油雞、酒釀蛋
今年高齡一○二歲的張新春,是日治時代到日本進修新知、嘉義溪口鄉公所正式聘任的第一位「助產士」。這位接生無數的百歲人瑞說,「以前有錢人才能吃麻油雞坐月子,窮苦人家產婦多半用麻油煮蛋、麵線補充營養;窮人若真要煮麻油雞坐月子,打從懷孕之初就必須開始養雞,懷胎十月後,雞也長大了」。
六十一歲的李春梅出生傳統客家庄,已經有四個孫兒的她,回想年輕時坐月子,每天三餐都是一碗公熱呼呼的雞酒配飯。客家人正統是以全酒燉雞,一隻雞要用四大罐米酒,不加一滴水去煮,不習慣酒味的人,甚至會嗆得難以入口。但傳統習俗認為,產後體虛的婦女就得天天、餐餐吃,才能迅速恢復體力。「剛開始吃覺得真是美味,但一整個月子吃下來,真的會吃到膩。」李春梅說。
閩南家庭從得知媳婦有喜開始,米酒便整打整打往家裡搬,眷村媽媽坐月子的酒味也不遑多讓,但最愛不是米酒而是酒釀!六十六歲的王月英說,她們那個年代坐月子,每天都要吃很多的酒釀蛋,因為老一輩認為酒釀及蛋都是最補的東西,「還有人開玩笑說,酒釀吃多了,連男人都會生孩子呢!」
現在月子餐 少見濃濃酒香味
然而時空交替,現代醫學多反對產婦食用含高濃度酒精料理,根據科學實證,酒精透過乳汁分泌餵給寶寶將會影響智力發展,因此現代月子餐已少見濃濃酒香,但米酒仍是吃薑母鴨等各式進補的必備品。 走出家庭、坐月子中心,食補、藥膳文化在台北華西街夜市仍有濃厚氣息。除了民間最常見的四神湯(淮山、芡實、蓮子與茯苓),「以毒壯陽」為號召的蛇店、鱉店更是華西街夜市一大特色。有趣的是,作家焦桐近年在《完全壯陽食譜》詩集中,用壯陽的食材批判自身(男性),藉此嘲弄男性的壯陽焦慮。
明天的氣力、福氣啦 廣告討喜
此外,近年掀起廣告大戰的保力達B、維士比,則是習慣加米酒一起飲用的兩大藥酒。繼維士比請出港星周潤發帶頭高喊「福氣啦」,保力達B則由吳念真主打本土味十足的「明天的氣力」,將藍領勞工的打拚心情與提神藥酒巧妙結合。
至於保力達B持續推出的「蠻牛」,則象徵藍領藥酒向中產階級、年輕族群進攻的轉型軌跡。電視上誇張、討喜的廣告背後,仍是台灣人行之有年的食補文化延伸。近年興起的各式各樣養生食補、藥膳專門店,已是這種傳統觀念的現代化與精緻展現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