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海角七號〉魏德聖自爆:不想當導演  
2008/10/06 00:52

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,與曾經是人間四月天音樂總監的張世豪教授,在台灣醒報「醒報現場」深度暢談電影海角七號。魏德聖說,海角七號,是一個化解遺憾的故事。而且他自爆:在台灣的電影環境下,他一直都不想當導演。

「當導演很辛苦,我其實不想當導演。」因為國片海角七號而一夕爆紅的年輕導演魏德聖,被張世豪問到為什麼當初想當電影導演的時候,語出驚人。

才剛滿四十歲的魏德聖,外表還像是三十出頭,熱情卻依然是二十幾歲的青年。他說,導演很辛苦,特別是在台灣,其實他一直都不想當導演。那為什麼要做導演?魏德聖回答地理所當然:「答案很簡單:我有故事要講。」

賽德克.巴萊出師未捷

「這些故事怎麼可以不讓人知道?」基於這個信念,他曾籌措資金,甚至自己借貸了一、兩百萬拍攝以「霧社事件」為背景的短片:賽德克.巴萊,短短五分鐘的預告片,明快的節奏、磅礡的場面,一時間引起了許多討論。

他以此四處找企業家洽談、四處招募資金,希望能拍成電影,但最後卻僅僅募到四十萬,只好把錢捐給慈善機構。為此,他曾吶喊:「為何有錢人都沒有夢,有夢的人卻沒有錢?」

沈澱了幾年後,魏德聖以海角七號重新出發,這是「魏導演」的第一部完成的電影,他說:「賽德克.巴萊一直被認為是在畫大餅,因為我甚至連一部作品都沒有。」魏德聖體悟到,在台灣的環境,需要把第一部作品做出來,才能談接下來的事情。

看這部海角七號,張世豪說,魏德聖已經將他的「誠意」放在其中,像是開頭的帆船,明明用口白可以帶過的東西,魏德聖卻硬是用畫面呈現。他說,他看電影只要看開頭五分鐘,就能讓他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,當他看了頭五分鐘以後,就發現:「魏德聖放入了他的全部。」

魏德聖看海角七號

不過魏德聖卻說,海角七號其實太過貪心:「有些人看完的反應,是整部片太複雜、太滿。」但魏德聖希望把所有的想法都放進去,他說:「既然我們貪心的什麼都要,就把台灣繽紛的元素都放入,符合『台灣什麼都有』的概念。」

在魏德聖看來,台灣除了「繽紛燦爛」之外,他找不到更漂亮的形容詞來形容了。而作為海角七號背景的恆春小鎮,則是台灣的小小縮影,在這裡新的、舊的東西都包容在其中。魏德聖將他對整個社會的觀察,都濃縮在恆春這個小鎮。

「你想傳達什麼?」魏德聖無話可說

張世豪提到魏德聖另外一個「作品」,賽德克.巴萊。「賽德克.巴萊是另外一種美學,短短幾分鐘,給人『真是漂亮』的感覺。」張世豪覺得,賽所呈現不只是生活,而是更內在的、文化的東西。

魏德聖說,當初他想拍賽德克.巴萊,只是一個單純想說一個故事的想法,但是到底賽德克.巴萊想要傳達什麼?有什麼目的?他被一個前輩問到無話可說。

「這件事讓我想了很久,我瞭解到,我必須將我潛意識的想法說出來,不能等到電影完成後才產生。」魏德聖說,賽德克.巴萊要講的,其實是化解仇恨,而非製造仇恨,他說:「一個信仰彩虹的部落,跟一個信仰的太陽的族群,彼此在戰爭的時候,他們忘記他們信仰的,其實是同一片天空。」

海角七號,一個化解遺憾的故事

海角七號講的也是「化解」,一群曾經放棄夢想的人,遺憾得到化解;曾經失去的愛情,也再度得到化解、包容。魏德聖自述,他也是從南部到台北工作的人,充滿希望來到台北,卻每天遭遇失望、絕望,好幾次都想放棄離開。

「不過,放棄或不放棄都需要勇氣。」魏德聖說,在海角七號部落格中,有個網友對電影一開始,范逸臣把吉他摔爛,大罵:「操你媽的台北!」這一幕,感到心有戚戚焉,魏德聖說:「這反映了所有遊子的心聲。」

魏德聖提出這樣的問題:「當一個放棄全部希望的人,回到家鄉也是行屍走肉。這些人沒有掌握到人生的第一次機會,當面對第二次的機會,他們會如何面對?」這些遺憾要如何得到化解?海角七號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。

這就是一部電影的本質所在,張世豪說:「當一部電影有了本質,即使觀眾沒有接收到,也會留在心裡。」觀眾會喜歡一部電影,不只是因為表面上的東西,乃是因為留在心裡的感情(台灣醒報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海邊的貓 的頭像
    海邊的貓

    投資之眼 學以致富

    海邊的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